[1] 王发祥.高速风洞试验[M].北京:国防工业出版社, 2003.
[2] 张晓嘉,梁德旺.典型几何和流动参数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影响[J].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,2007,39(6).
[3] 唐鑫,张召明.进气道高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[J].江苏航空,2007,(3).
[4] 麻肖妃,谢旅荣,郭荣伟.双下侧布局带泄流腔二元进气道试验[J].航空动力学报,2010,25(8).
[5] 谭慧俊,郭荣伟.高超声速混合模块冲压发动机亚燃模块进气道的高焓风洞试验研究[J].航空学报,2007,28(4).
[6] 王新月,廉小纯.下颌式进气道实验研究[J].航空动力学报,2002,17(3).
[7] 樊建超,华杰.高速风洞埋入式进气道试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[J].气动研究与发展,2001,11(3).
[8] 史建邦,申世才,马燕荣,等.某型涡扇发动机进口空气流量及附面层的测量与计算[J].测控技术,2012,1(6).
[9] 史建邦,申世才,高扬,等.航空发动机空气流量与计算方法研究[J].工程与试验2012,1(6).
[10] 王红,马明明.某型发动机空气流量计算影响因素研究[J].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,2008,23(3).
[11] 王翼.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问题研究[D].长沙:国防科学技术大学,2008.
[12] 刘兴洲,于守志,李存杰,等.飞航导弹动力装置(上册) [M].北京:宇航出版社, 1992.
[13] Eijiro Kitamura, Tohru Mitani.Evaluating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Scramjet Engines by Pressure Measurement[R].AIAA 2003-7053.
[14] 张召明.飞机进气道流量测量及其校测比较[J].自动化仪表, 2003,24(4).
[15] 恽起麟.风洞实验[M].北京:国防工业出版社,2000.
|